一场青春漂流的规训旅

发布人: 曾振华   发布时间: 2019-05-16    浏览次数: 340

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—浅析《狗十三》的艺术特色

每一次的成长就是一件凶杀案,它让少女明白将自己心爱的狗留在身边,实际上是一种伤害,而她本身便是一个诱发点。

《狗十三》的英文名字叫做《Einstein and Einstein》,它讲述的是一前一后来到少女李玩家的两条名为“爱因斯坦”的宠物狗在这个家庭中发生的故事。

影片伊始,选用一个长镜头来引出主人公李玩,画面中的李玩戴着牙套,昂头自娱,这时的她是稚嫩,单纯的,是一个懂得思考的少女。在在一开篇,李玩就说她时常会后悔,而这个词就成了她成长后的一大认知。身处一个重组家庭的她,可以说“娘不亲,爹不爱”的。李爸连女儿不喝牛奶,喜欢天文物理都不了解,她的生活又怎么能称得上“幸福”。连她的名字都是随意起的。尽管这条狗是父亲随意“扔”给她的礼物,但不得不说是最好的礼物,虽然爱因斯坦不会人语,到可以陪伴,十几岁的李玩缺乏的正是陪伴。爱因斯坦对李玩而言,就像是另外一个自己,无依无靠、弱小,这是两个被“抛弃”了的小生命的互相依偎与惺惺相惜。

狗的丢失,无疑给了李玩以重创,同时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混乱。李玩遭到了李爸的痛打,被酒瓶砸伤的她无人过问,眼泪模糊了双眼,洗澡时的水汽,却模糊了她整个人。她是无助的那双寻找支撑点的手,则是她内心害怕的体现,被水模糊的浴室,便是因泪水而湿透的心房,充满伤痛,却无人可慰。李玩曾对高放说“是不是成长的快些,伤痛就会减少了”其实不然,因为伤害对一个不懂得自省的家庭来说就是一个恶性循环。就像李爸,答应陪李玩去看展览,却去赴酒宴,还将“爱因斯坦”送走了。这让少女刚结好的痂,再一次开裂,并且血流不止。这让李玩抛弃了单纯,幼稚,开始学着如何与这个社会调解,她后悔了,她明白了,在这样一场青春旅行中,她必须会得受到伤害,只是她明白的太晚了,她不应该一味的坚持她所追求的美好。

大人们的思想,三观都是在不断复制的,他们都想着把自己的三观全部复制于孩子们的身上,就像李爸给李玩唱的歌“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,就是好啊就是好。”大人们就像文化大革命那样蛮横专制。大人们的专制,只允许孩子们按照自己所规定的那样成长,于规训中成长大人们用这种思想上了岸,而又是在什么时候不愿意上岸了呢?便是当我们还在孩子的时候。这个时候,我们酷爱表达,对于世界处于一个探索的状态,还没有能力去理解大人们察言观色,心口不一的处世之道,也不愿和这个世界妥协。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,都是说雪亮真言的时候,而大人们大多都是不相信的。当李玩对李爸说“不应该用一个谎言去弥补另外一个谎言。”而李爸只是觉得这并不是一个谎言,只是单纯的哄娃,这不过是大人们的托辞罢了,是他们的自我保护。

同时影片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“大人”。在找寻“爱因斯坦”未果回家时,她看到了一个过度肥胖臃肿的男人被抬在担架上,朝她撅着嘴,发出鸟叫声。她发现了令她惊怖的事实:原来她每晚听到的鸟叫并不来自楼上人养的鸟,而是这个男人发出的。他像是导演刻意安排在电影中的隐喻:这个社会永远不乏孤独怪异,又不合时宜的失败抗争者,他们是没有长大的大人。沉溺在自我世界,练习鸟叫,也许是他唯一能彰显自我存在的事。也许,这也是所谓大人们的一种自我保护。

李玩发现对规训的反抗会处处受限,她放弃了,放弃了青春里的简单,幼稚与单纯。对抗都是有代价的,她开始学会计较成本。她就这样成为了父辈们眼中懂事的孩子。当她因为物理竞赛得了全省一等奖,爸爸宴请宾客,期间有人给了她一盘狗肉,在李堂和继母诧异的目光下,她拿筷子夹起,一口吞下。此时的她,已经彻底接受了这个社会运转的逻辑。

有些在你看来微小如尘埃的烦恼,对他人而言也许是山崩。“狗十三”就像一句脏话,释放了我们内心所有潜藏的压力,焦虑与愤怒。如何和生命和解,以细细小小的温暖去抵御透彻心骨的冷酷,大概始终是我们的必修课。

(2018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徐青) 

(编辑:曹嘉玲)

 

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】  【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】 
Top